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在市十五届政协第十八次常委会会议上,市政协就“‘十五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协商议政,为我市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众智、凝聚共识,展现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担当。

       回望“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无锡在省内率先制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2022—2030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家高端储能产品质检中心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国字号”储能领域质检中心。2024年,我市19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占全省入围数(50家)的38%,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QFLP基金累计达51只、总规模超50亿美元,数量与规模连续多年双双位居全省首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市政协经科农委在调研中发现,对标省委“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要求,对比兄弟城市工作成效,对照自身高质量发展目标,我市在综合实力、支撑能力、工作机制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问题的精准研判,为本次专题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协商中凝聚智慧。市政协经科农委的调研报告直指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开出了一系列“良方”: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谋篇布局,围绕“十五五”倍增目标,精心编制专项规划,重点实施“一个重点领域对应一份‘倍增’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份专业园区地图、一个政策工具包”,推动生产服务领域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要推动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互间、生产性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要实现开放发展,加快“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在持续优化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打响无锡“服务”品牌,助力“十五五”时期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协商议政会上,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委员们结合各自岗位经验,畅所欲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市政协委员王峰认为,无锡正面临着产业智能化转型和高端技能人才培育的双重机遇与挑战。他建议由市工信、科技部门引导,支持无锡市工程师学会等本地行业组织,联合江南大学等在锡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梳理和整合本地优势产业的权威知识资源,从源头上提升AI输出内容在本地产业场景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要大力支持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等本地创新平台,以及领先的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企业,聚焦特定细分领域开发深度融合工业知识与AI算法的轻量化、易用的专业工具箱和智能体应用,让“小而精”的AI工具在广大中小企业中部署应用,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他还提出,要结合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等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的掌上AI应用或桌面AI程序,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无锡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服务,有利于畅通产业链循环、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市政协委员黄奇评表示,无锡发展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有潜力、大有可为。他认为,目前无锡在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服务方面,还存在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有效贯通、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业链协同效率不高、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弱项。他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引育龙头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流通效率,建立稳健、规范发展的行业生态,打造一批供应链管理创新发展的行业标杆示范企业;构建水运—铁路—公路多式联运体系,优化物流成本,从根源上降低运输成本;创新发展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集成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全链条数据,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智能预测和决策,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可管、可控;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共建供应链管理学院,共建“订单式”实训基地,培养一批既懂产业又懂营销、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面对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市政府分管领导表示,将充分吸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把握大势、认清方位,以战略眼光锚定发展坐标;聚焦重点、突破难点,以系统观念构建发展生态;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以过硬作风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无锡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