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隧道通车后,江阴到靖江的通勤时间能省不少,但公交接驳、产业协同得提前布局,不然‘过江易、进城难’的问题还会困扰群众。”站在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现场,市政协委员石陈云手持标注详细的交通动线图,仔细梳理着跨江融合发展的堵点与对策。

       自2025年6月启动“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良策”活动以来,江阴市政协百余位委员带着“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初心,深入企业车间、社区院落、田间地头,将一条条带着烟火气、透着实干劲的建议,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锦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对市政协相关工作作出批示,肯定这些建议“比较到位、全面,操作性、针对性强,立足江阴实际,以产业转型、创新生态、民生福祉、人文素养为引领,勾勒了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蓝图”。

       “村里老房子漏雨又遮光,想翻新却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批手续。”在农村走访时,周晓东委员常听到村民这样的抱怨。他带着规划图纸走村入户,逐户测量房屋尺寸、记录改造需求,最终形成了农村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建议。“不仅要让村民住上安全房,还要配套污水管网、休闲广场,让农村生活不比城里差。”周晓东的建议里,不仅设计了“政策+金融+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还创新性地提出“更新积分”制度——积极参与改造的农户可优先享受政策优惠。这份满含乡土情怀的建议,正为江阴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提供新思路。

       教育与人才如何适配产业发展?市教师发展中心体艺研训室副主任薛迅委员把“课堂”搬进了企业车间。在江阴高新区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调研时,她发现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脱节现象。“得让课程链精准对接产业链!”薛迅立刻联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20家龙头企业,共同谋划“三链融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动态匹配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需求,2026年前开发30门校企共建课程;实施“双师型工程师培育计划”,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时长可折算职称业绩;让企业提供生产级实训设备,院校研发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这一聚焦产教融合的建议,正为江阴破解技能人才缺口提供方向。

       “每一条建议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江阴市政协主席邵文松介绍,截至目前,活动已收到委员建议236条,涵盖产业升级、城乡融合、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