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多次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尤为关心、格外关注。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我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以更大魄力扬弃传统模式、摆脱路径依赖,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技成果更快更充分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一、因地制宜,精准“转”的方向。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以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改立项、产业焕新,通过“智改数转网联绿提”实现迭代升级。增创新兴产业新优势。聚焦全省“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链主企业牵头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揭榜,突破产业链“瓶颈”制约,推动优势产业向终端整机延伸、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攀升。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招商,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技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依托专业机构力量,多渠道了解具备产业化潜质、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信息,及时跟进、抓紧对接,用更多崭新硬科技成果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二、植根企业,提质“转”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必须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和科创资源配置机制,更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选题”。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从企业当下生产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做到“企业有所需、科研有所应”。畅通企业参与地方科技战略决策、重点科技支持政策制订、重大科研专项审批的有效渠道,让更多企业意见进入各级各方面科研政策计划的选题定题过程。支持企业“答题”。支持各类企业加强科研能力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和链内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重点实验室,构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先进工艺产线联动升级的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判题”。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支持企业主导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向和产业化模式,使更多科技成果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规划,从技术变成实物、从样品变成产品,通过企业营销网络链接终端市场、终端用户,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富集资源,优化“转”的路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跨行业、跨地域的鲜明特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策源+转移”持续开源拓面。发挥高校和大院大所科创资源集聚效能,更好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以“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深入对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等创新资源富集高地,通过互利共赢的“借蛋生鸡”模式,推动更多最新研发成果在我省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以“金融+科技”更好精准发现。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头部券商、金融智库的科技情报合作,从他们的客户名单中发掘优质科技企业、科研项目、创新团队,有的放矢加强招引。持续壮大本土专业风投基金、长线资金、耐心资本的规模,培育打造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本土金融机构捕捉、遴选、发布、撮合科技成果的能力,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中发现产业未来。以“场景+成果”加强应用牵引。抓紧组建市级场景促进机构,支持政府平台、头部企业等牵头,围绕车联网、“AI+”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高价值研发场景、典型应用场景,布局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场景应用中心等开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成果的应用支持政策,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真实具体的研发测试、客户试用、市场反馈数据样本。

       四、深化改革,拔高“转”的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环节众多,必须以改革手段逐项打通束缚科技成果转化流动的堵点卡点,更大程度激发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保护机制改革。用好各层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重要平台,系统优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环境,鼓励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专利包、专利群、专利链。推动存量成果确权盘活,探索知识产权转化、许可他人实施、作价投资或自行实施等成果“变现”机制。深化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深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统一规范内部审批通道,保障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现到实实在在的回报收益上。深化宽容激励机制改革,把“三个区分开来”原则运用到科技成果转化上,抓紧建立尽职免责制度。积极探索“以保险分摊风险”手段创新,保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的顺畅运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江苏政协》2025总第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