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之畔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一场场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脉的振兴实践正悄然上演。从马山街道小南湾的“有机更新”到胡埭镇富安村的“状元IP”,这片土地上的村庄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滨湖答卷”。
有机更新:绘就生态与发展的共生图景
在太湖之畔,紧邻阖闾王城的小南湾,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乡村振兴蜕变。近年来,小南湾紧扣“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目标,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小南湾采用自产、自加工、自销售的经营模式,成功培育出一系列绿色环保农产品。园区内打造的休闲餐饮设施,所用食材均取自当地农田,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食品消费链闭环。大力推进水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扮靓了乡村环境,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农业景观,同时为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实现了生态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为了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小南湾大力兴建各类基础设施,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低空经济”概念,购置载人游乐直升机,让游客能够从空中俯瞰乡村美景;打造田园风格的“禾田社”图书馆,为游客提供了宁静而富有文化气息的休闲空间。这些独特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
小南湾以农业为根基,积极拓展二三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附近村落的“空心村”问题,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小南湾的华丽转身过程中,区政协委员张清积极发挥作用,主动建言献策。张清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赋予乡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能力。高水平的村庄规划不仅能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更能为乡村提供可持续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此,他深入社区,走村入户,全面调研社区人口结构、文化特色、产业现状、自然风貌等情况,提出启动乡村规划修编工作的建议。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2024年年底阖闾社区顺利完成乡村规划修编审批及备案。同时,张清积极协助阖闾社区开展招商工作,吸引众多运营主体投身文旅产业发展。如今的小南湾已经探索出一条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小南湾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IP焕新:千年文脉解码乡村“流量密码”
胡埭镇富安村正以“状元IP”为笔触,绘就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江南村落,通过激活文化基因,打造出一条“富安·状元里”文旅示范带,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生机。
状元古道串联起周边可开发区域,成功盘活闲置载体,孕育出张野、中湾两大特色鲜明的片区。在这里,咖啡、餐厅、农场以及商务会议等多元业态纷纷入驻,状元台、廉政文化长廊、党建文化阵地、茶文化园和富安百亩梯田等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体验场所相继建成,为游客和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空间。
为了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胡埭镇还开发了3公里亲子研学线和10公里徒步越野线,并巧妙地与状元古道组网,形成了“一路两片”相互交织联动的全新系统。古道以北的富安“三巷”——“稻田里许巷”“大美杨巷”“人杰严巷”借助状元古道蝶变的东风,精准定位,大力实施提升工程。如今,各个村巷移步换景,草坪、河流、稻田、竹林与临水庭院相得益彰。漫步在“富安・状元里”,既能追思先人开山修路、求学立业的艰难历程,又能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活力。
一条古道,既是古代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人才返乡筑梦的纽带。区政协委员蒋乐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她回到家乡,敏锐地察觉到当地丰富的农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富安村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她创办的“半隐小栖”和“状元面馆”,将传统美食如状元糕点、状元面等与现代经营理念完美融合,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她积极带动村民参与经营,帮助村民销售有机蔬菜、大米等农副产品,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之路。
富安村的成功蜕变深刻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赋能+场景创新”这一双重引擎。通过将历史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重塑传统IP,富安村让人们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小南湾的湖谷幽、富安村的状元魂,无一不在诉说着:乡村振兴唯有立足本土基因,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方能激活沉睡资源,让乡村真正成为“诗与远方”的承载地。(《人民政协报》2025年06月10日 第 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