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周末清晨的江苏无锡,地铁1号线上人并不多。坐在“科学家精神号”专列上,抬头便能看到一幅幅绘制了大国重器的海报。
其中,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格外显眼。海报的左下角有几行文字: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车门开启,长广溪站到了。两三公里之外,便是“奋斗者”号诞生的地方——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叶聪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
独自享受工程师的乐趣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坐落在僻静的山坡下,没有海上的风起浪涌,没有市区的热闹喧哗。周日的早上,不时有研究人员一手拎着早饭,一手拎着工卡走进大楼。
与宁静氛围形成反差的,是叶聪匆忙的步伐。刚刚结束了一场会议,又有密密麻麻的行程在等待他。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已经到达万米深渊,但对于叶聪而言,“这只是个开端。”如今,无论是动辄几月的海试,技术攻关的难题,还是参研单位的进展,科学普及的活动,作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的叶聪,都丝毫不能松懈。
浩瀚深海,蕴含丰富的矿产,多样的生物,神奇的地貌,是人类探索的必然方向。然而,深海水压巨大、温度极低、环境复杂。因此,搭载科学家前往深海探索的潜水器,既要承受高压,又要满足多样的作业需求。设计这样一台载人潜水器,是否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
“是,但没那么神乎。”叶聪干脆地摆摆手,“相比于科学家,我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工程师。”
叶聪说,20多年前,很多人印象中的工程师,是“攒”电脑的。主板、显卡、显示器这些配件,经过工程师的手,就变成了一台能运行的电脑。“道理是相通的,工程师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集合现有的各种科技,设计制造出产品,然后进行测试。”
叶聪把自己的工作说得简单明了,但20多年前,他面临的考题绝不是“攒”一台电脑那么简单。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交给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年仅23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总布置设计是潜水器设计制造的“主线”,换句话说,叶聪要在纸面上“模拟”出一台潜水器的框架与细节。没有母型船借鉴,叶聪就从影视资料中找灵感,看着《泰克尼克号》中深海潜水器外的场景,一遍遍模拟潜水器的舱室布局。没有现成图纸参考,他就把每一个不够完善的细节反复更新。凭着这股劲,叶聪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载人潜水器各阶段的设计。
经历了设计、制造与海试的10年后,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成功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完成了当初的目标。这段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经历,也让叶聪对“工程师”有了更高一层的理解。
“做工程,要能用不同的路径达到同一个目标。”叶聪的这句话,一直记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刘帅的心里,“我刚工作的时候,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他对我说,不管遇到什么工程问题,是一定有解决的办法的,不是必须一条路走到底,遇到问题一是要坚定问题可以解决的信念,二是要打破思维惯性,思考不同的技术路线。”
同样,叶聪也不认为工程师能尽善尽美,面面俱到。“比如有时,器械不仅要实现相关功能,还要造得快、造得便宜,那必然要牺牲制造的精细程度。这就得根据客户的主要需求,分解指标。”
叶聪说起深潜装备,眼底似有汹涌的海浪,但说起自己,他又恢复了平静:“没什么神乎的,但这就是工程师的乐趣所在。”
科普,不只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觉得我是个潜水员。”说起这件事,叶聪笑得颇为无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叶聪呼吁,让更多人参与到海洋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深海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
如今的年轻人,对于海洋相关工作兴致不高,但叶聪觉得,“大家只看到船员、造船、修船等工作艰苦,却没有看到海运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海洋蕴含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海洋里存在许多机遇。”
近年来,全国政协倡导政协委员把科学普及与服务为民相结合,传播科学、释疑解惑。而这正是叶聪一直在做的,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都有他科普的身影。曾经,一些不了解深潜的人,经常问叶聪“你们在潜水器里怎么吃饭”“在海底怎么活动”之类的问题。但叶聪觉得,“我不想只给大家讲一些海里有趣的故事,我更想让大家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探索的历史,科技装备的变化。”
叶聪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深海科考队伍,而他也愿意给年轻人机会。2016年,“深海勇士”号尚未海试,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的任务就开始了。时间紧任务重,叶聪便鼓励年轻人担纲主任设计师。“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多,但对于新生事物的了解,是跟老前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甚至,年轻人更有想象力,也更有劲头。”
叶聪举了一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例子。深海采矿,难点是怎么把矿石从几千米深的海底运上水面,并且不污染海水。既有方案是制造一个类似吸尘器的装置,把矿石吸出水面。
“但我们所里的年轻人想到,农田收割过程中,收割机能把脱粒后的秸秆按照一定规律归拢在田边。那么我们采矿时,能不能先在海底归拢全部矿石,然后一次性运到水面呢?”新方法不止一个,还有人提出,“直接在海底将矿石炼成金属,把炼好的金属带上海面。”
叶聪觉得,“不要轻易否定年轻人的想法,可以适当给他们试错的空间。”
今年两会期间,叶聪再次建议,希望在深海科研工作中,注重培养青年科学家,加大科研人员选题和组队的自主性,同时打破一些束缚限制,让更多科研人员高效参与到深海装备的研发过程中。
此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叶聪曾说,未来想驾驶着载人潜水器,带着大家去海底点一杯咖啡。如此唯美的场景,让人不仅联想,叶聪生活中或许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不是,跟浪漫一点关系也没有。”叶聪果断摇头,狡黠地道破了天机,“现在挺多年轻人喜欢喝咖啡,我说去海底喝咖啡,更能吸引大家的兴趣,从而了解海洋、了解深潜。”
写好提案不比深潜容易
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叶聪,也有紧张的时候。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开启,叶聪第一个走上“委员通道”接受采访。面对这么多媒体记者,叶聪有点冒汗——既担心自己表达不明白,又担心话筒有点远,心想要不要往前站一步。
这时,记者向他提问:“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进展?”
用几分钟说完载人深潜这么多年的发展,并不容易。好在我国自主研发的三台载人潜水器叶聪都亲身参与,再熟悉不过。他从“奋斗者”号说起,“‘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
“奋斗者”号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新时代中国科创的最新成果。而它的成功,离不开研制“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打下的基础。“蛟龙”号实现了我国7000米潜水器从0到1的突破,“深海勇士”号则实现了国产化率95%。目前,这三台潜水器都处于“青壮年”,叶聪自豪地告诉大家,“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是由我们这三台载人潜水器完成的!”
然而,即便对我国深潜事业如此了解,叶聪仍然觉得自己写不好提案。
“写好提案不容易。”叶聪说着拧紧了浓眉,似乎对自己不够满意,“我比较了解深潜领域发展,但我还是觉得,写好提案并不容易。”
叶聪觉得,无论是科技工作者的事,还是海洋的事,都是持续发展变化的。“我应该怎么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讲明白一个问题长期的变化过程,并且提出更加适合当下的建议呢?”
即使写完了提案,叶聪还是担心自己写得片面了,“就算我如实反映情况,这会不会只是一个局部的声音?我所写的问题,会不会跟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今年5月,叶聪参加了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期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关于提案撰写的课程,他听得格外认真,“课堂上老师提到,政协委员不求说了算,但求说得对。而‘说得对’是很不容易的。”
于是,每次起草提案,叶聪都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他走访高校、科创企业、科研院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向更多人验证。就这样,《关于用好先进科学装置,助力国际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深海采矿装备助力国家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的提案》《关于加快推动极区装备技术跃升发展的提案》等提案逐渐成形。叶聪希望,让我国海洋装备可以到更多极端环境进行科学考察。目前,他仍在继续研究,怎样规范化管理科考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和样本,以便进行流通和共享。
当别人问他,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叶聪并不这么认为,“这不是我给自己强加了一个完美主义的要求。既然政协给了委员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我就应该尊重这个发声的机会,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负责任这件事儿,叶聪有自己的坚持。
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冲击万米大关时,身为总设计师的叶聪就坐在潜水器内,看着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从4位数突破到5位数。此前,每当海试要突破一个新的深度级别时,叶聪都是第一批下潜的成员之一。
但当潜水器突破万米大关后,他却没再参与之后的几次下潜。就这样,叶聪的下潜深度纪录保持在了10124米,而不是全球最深的10909米。当时,刘帅问过他,“您怎么不再下潜了?”
叶聪的答案,让刘帅记忆犹新。“他说,作为总师,在每个新的深度级别承担第一次下潜的风险是他的责任。而当潜水器的安全性已经得到确认,他便不想与别人争这个破纪录的机会。”再次说起这段经历,刘帅仍然感到触动,“有风险的时候,他主动顶在前面。有荣誉的时候,他无意去占有。我觉得,这就是他的责任感。”
虽然没再亲身下潜,但叶聪作为万米海试总指挥,一直坐镇海试现场指挥协调。与以前不一样的是,“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的这次海试,叶聪需要同时协调“双船双潜”,即“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两艘母船,“奋斗者”号和“沧海”号两台潜水器。叶聪感到一丝挑战的同时,也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将来,就不是一个潜水器单打独斗了。”叶聪说,从小编队,到大编队,再到网络化,未来载人潜水器将向全海深谱系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为深海科考、水下工程、深海考古等提供支持。
几天后,“奋斗者”号又向着新的海沟出发了。而叶聪也将作为一位工程师、一位科普者、一位政协委员,继续驶向汹涌又平静的大海。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7月0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