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战略性、原创性、颠覆性等特征。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时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政府与市场、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较好基础和优势,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抉择。从当前看,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加上参与国际化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条件发生重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性转换,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新的就业岗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从中长期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面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信息技术革命进入新一波重大创新浪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孕育重大突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为我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大机遇。生物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推动农业、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深刻变革,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等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正从传统油气转向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能源消费方式也正在发生转变,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演进,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外,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有利于我国推动产业深度转型。
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洞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0多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在数字经济、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实现重大突破,对增加优质供给、扩大有效需求、促进高质量就业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实践证明,我国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科技人才资源和政治经济制度等优势。只要我们把握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新赛道实现跨越发展。
也要看到,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深刻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格局重塑,全球范围内围绕人才、技术、标准、规则等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给我国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现行政府监管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产业政策等还不健全,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解决。如果不能抓住机遇,跟上新质生产力发展潮流,也可能在新赛道落伍。
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系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优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是买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新科技革命的方向是很难准确预测的,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必须平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要加快推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出台重要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国家关键安全数据清单,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高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支持算法等原创性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基础学科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数据、算力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加快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二是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其发展正在推动化工、医药、轻工、能源等领域制造方式的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审批机制,推进医疗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和费用分担机制,激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完善生物制造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推动生物催化工艺路线替代化学催化过程、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基材料,提升传统生物发酵产业效率和绿色化水平。航空航天产业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产业,目前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正在成为大国博弈和科技经济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航天前沿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适应商业航天批量化、低成本、快响应等特点,组织实施强链补链工程,破除政策制度壁垒,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安全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生态体系。要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推进无人机等在农业、物流、旅游等领域应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三是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主要是由重大科学革命引发技术革命,并进而推动产业革命所形成的新产业,代表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正如人类历史上爆发的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一样,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当前,未来产业总体处于孕育突破发展时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要按照科研先行、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国际合作的思路,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自由探索,推动重点领域科学突破。要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王昌林)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月29日03版)、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