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福白荡”是江阴最南端的湿地景观,深秋时节,白荡之上,京沪高铁呼啸而过。水南,惠山区长安街道长乐社区高楼林立;水北,江阴祝塘镇五福村焕发出别样的乡村新貌。
从五福村向东而行,位于江阴与锡山接壤地带的祝塘镇河湘村内,蔬菜基地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告别了传统种植的旧模样。“随着长山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的完工、长山大道南延项目的开工,这条交通大动脉沿线的‘接壤村’纷纷按下‘升级键’,借势锡澄一体化、激活边界活力。”祝塘镇党委宣传委员姚陈颖介绍道。
破局边界落差 实现人居新跨越
曾经的五福村荡南片区,是锡澄边界发展不均衡的缩影。“村里的宅基地房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多为空斗墙、多孔板结构,再加上地势低洼,历经多次水淹,部分房屋已成危房。”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90后”村干部颜佳灏深有感触,“同样是交界地,尤其一到下雨的时候,站在白荡边往南看,那边街巷整洁、环境宜居,让我们既羡慕又着急,为啥差距这么大?”
这份羡慕与着急成了一体化发展急需破解的课题。2017年起,祝塘镇争取各方支持,投入资金在荡南实施防洪工程,一举解决了荡南水患问题。2020年,荡南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碧泓苑”在原址翻建。“这个过程中,不仅把地基整体抬高了70厘米,整体建设也向惠山的宜居品质看齐。”五福村党总支书记张星伟的话,道出了破除边界落差的决心。目前,“碧泓苑”一期完成交房138户,二期34户正在建设中。
昔日的破旧危房,已被整齐的农村别墅取而代之,村民的“羡慕”也逐渐变成了“自豪”。这样的变化还“复制”到了祝塘镇的景阳村、茂龙村等村。“从治水到建村,每一步都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锡澄一体化。”张星伟说,位于锡澄通道旁辐射两地的口袋公园就是一次尝试。后续,五福村还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对接惠山,让“接壤村”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幸福节点”。
解锁边界困局 打通农业新链路
地处锡澄交界处的河湘村,蔬菜种植是村里的特色产业,但过去遍地都是低端大棚。“为彻底改变过去的种植面貌,村里清理了1400多亩低端塑料大棚。”村干部费立江介绍,瞄准无锡蔬菜保供市场,近几年,村里建成800余亩标准蔬菜大棚,系统整治提升种植环境,如今湘南蔬菜基地已成为无锡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
沿着长山大道旁的锡文路走进河湘村,投资超600万元的蔬菜综合基地正加紧建设。不远处的标准蔬菜大棚里,“90后”宋佳手持镜头,把当季新鲜的大叶茼蒿通过屏幕推销到全国各地。“现在一天能卖七八百斤。”作为当地承包大户的儿子,宋佳深知种菜艰辛,去年11月他运营了“江阴小田园生鲜店”抖音号,打通“采摘—直播—打包—配送—交付”全链条。
“基地一层和二层设直播区、农产品检测室、培训中心,三层是住宿区。”往南看向蔬菜综合基地,宋佳兴奋地和记者分享,“已帮农户培养了2名主播,‘小目标’是20名,和我一样的‘90后’、‘00后’在村里有班上、能直播,这就是农业新面貌。”费立江说,基地既能辐射江阴本地,也能对接无锡市场,未来也将秉持“不止于一村,服务于一片”的理念成为一体化网络中的“功能节点”。
激活边界资源 打造文旅新标杆
其实,祝塘镇最早亮出新形象的是石堰村。紧挨长山大道的这个小村庄一早就“嗅”到了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依托2000亩高标准农田,石堰村以稻田为核心场景,招引来村内首家咖啡店“喜又咖啡”。今年,石堰村又把富堰路、向阳路口的村民旧房收归村集体,新建三层商业用房,成功招引汪家味融合餐厅、喜堰马术俱乐部入驻。由此,村内田园商业点位由5个增至7个。
作为锡澄两地往来的“门户村”,石堰村“村游”人气持续攀升。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村里迎来游客1万人次,实现35万元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1.2%。“赶在长山大道南延穿村而过前,规划建设好乐在石堰、爱在石堰、居在石堰、游在石堰四大功能区域,让石堰村从‘边界’变成‘纽带’,成为锡澄市民周末、假日休闲的优选目的地。”石堰村党总支书记徐寅介绍。
既改变了村庄模样,又带来了村级收入,去年,石堰村获评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周边“接壤村”农文旅发展的标杆。同为“接壤村”的富顺村也跟着行动起来。今年,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在潘家浜活动室点位成功引进“森吧啦·茶娱”,以“科学+田园+文化”模式推出科幻实验秀、舞台剧,成为亲子热门打卡地。“探索与周边村庄联合打造文旅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富顺村党总支书记黄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