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来,肩负培育大国工匠使命的技工教育如何顺势而为?27日,作为全国百所技工院校“无锡行”活动的重头戏,“技工教育高峰论坛”举办。国内6所技工院校的党委书记、院(校)长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一主题展开圆桌对话沙龙,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
当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时代命题,技工教育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文华在主题报告中用一组数据展现了育人成果:学院累计培养的10余万名技术技能人才遍布各行各业,超过98%的就业率以及每年超万人次的培训规模,展现出技工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如何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在中国职协副会长、杭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邵伟军看来,精准定位是破题关键。“以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引导学生从测试工程师等具体岗位切入,在产业链中找到精准定位。”他建议,产教融合要善于识别学生身上的“技能基因”,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与其他综合类技工院校不同,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学非遗技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手手相传’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该院副院长张后雄介绍,学院聚焦楚式漆器、淡水贝雕、汉绣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完成超过5000组纹样、200项工艺参数的数字化归档。在此基础上,学院正积极构建“传承人+设计师+AI”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系统开展AI设计工具实操培训。如今,不少传承人已尝试将AI生成纹样融入创作,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纹样的数字化设计与再创作技能,实现从“被动使用”到“主动设计”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