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目前市区6所特殊教育学校已全部完成更名,标志着我市特殊教育向“融合化”和“质量型”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2月,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率先更名为无锡惠爱实验学校,拉开了更名序幕。“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支持更名工作,视其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举措。”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区特殊教育学校随后纷纷加入更名行动中来。新校名融合地域文化、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如惠山区惠和实验学校的“惠和”,彰显“惠泽和谐”的理念,锡山区润星实验学校的“润星”,契合锡山润泽心田的教风等。
“从‘特殊’到‘实验’再迈向‘融合’,并非简单的更名,更是职能的跃升。”我市一位特教专业人士指出,以前校名中“特殊”二字虽有辨识性,却容易贴上标签。新校名不仅突出地域归属,更意味着这些学校从传统的“照护型”向“科研型、支持型、区域资源中心型”转型。“实验”二字意味着学校承担起评估、课程研发、康复训练、融合教育推广等更多职能,做支持区域特殊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枢纽”。
“我们新校名蕴含着‘让关心像溪流一样无声滋润,让每个特需孩子像星辰一般独特闪耀’的寓意。”梁溪区溪星实验学校负责人说,“相较以往强化缺陷补偿,更名后学校更注重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我们聚集有艺术特长的孩子,成立了‘星芽’艺术工坊,聘请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专家委员执教,促进学生发挥所长,练就未来能立足社会的技能。”
更名后,多所学校同步启动了校园文化提升工程,优化育人环境。“我校以新校区即将启用以及转型发展为契机,从多个方面推进内涵建设。”无锡惠爱实验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正在构建听障、视障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创设新专业等方面创新职业教育路径,继续推进“助人自助”项目,实施“惠爱美育”融合育人等,让“看见每一个生命”的理念落地生根。此外,滨湖区育星实验学校以教康融合校园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区域评估安置体系,升级教育康复课程,规划区域特教“育”课程体系。新吴区新明实验学校自本学期开设职高部后,积极构建“特教+职教”的育人模式。
采访获悉,全市有9所特殊教育学校和1所特殊教育幼儿园,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系统推进特校更名,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对象,完善了育人体系,深化了课程改革,将有利于我市构建从学前到终身学习的全周期支持系统。”市特教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从师资培育、资源拓展到就业护航,为特需孩子成长提供多维度支持,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