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9日,江阴市政协主席邵文松率队赴西安开展“未来产业”专题调研,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领域,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路径,为江阴“十五五”规划编制与高质量发展蓄能。市政协副主席叶韩清、经科农委主任吕涛及部分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参加考察。

       调研组首站走进西工大翱翔小镇,实地考察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该小镇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优势,构建“基础研究-研发制造-行业应用-培训试飞”完整生态,“校地联动、多点支撑”的“一核五点”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在优艾智合与西安交大共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团队聚焦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两大核心业务领域,重点提供以各类复合机器人为核心的自主移动机器人软硬件产品,搭配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江阴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在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创新港,调研组重点考察“政产学研用金”六要素融合实践。创新港通过“6352”产教融合工程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依托“1121”产学研模式(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建成92个校企创新联合体,以“企业出题、校企答题”机制解决技术难题2500余项,技术经理人学院推动1400项成果转化,值得江阴深化产学研协同借鉴。

       调研组走访了江阴高新区(西安)创新中心,鼓励其持续发挥“飞地经济”优势,当好链接西北创新资源的纽带。在西安兴航航空,全国产大飞机蒙皮生产线突破国外垄断,凸显“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强链作用;西安泽达航空承接C919、ARJ21零组件制造,每年30万个飞机零件将从这里走下生产线,成为飞机的“肌肉”。在中航西飞生产装配车间,C919、空客A321机身系统装配项目实现国产化突破,发展路径引发热议。

       考察组认为,西安在未来产业布局中展现的“基础研究扎实、技术转化高效、产业生态完善”三大特点尤为突出。当地高校与企业通过“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模式,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江阴破解“产学研用”融合难题提供了现实样本。

       邵文松在调研小结中强调,要紧扣江阴“产业强市”战略部署,将西安调研的“创新密码”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干方案”。要聚焦四大方向:一是借鉴秦创原创新模式,强化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的协同联动;二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空天技术等未来赛道,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三是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探索“飞地孵化+本地转化”的成果落地路径;四是优化人才引育体系,构建“高校输送+企业实训”的育才链条。(江阴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