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岸线全长416公里,一路串联起沿湖四市众多景区景点。在这条环湖景观长廊中,滨湖区南部的“太湖108廊道”已成为环太湖旅游的“流量担当”。其中,位于西向湖湾的十里明珠堤、七里风光堤与环山东路、环山西路等4段沿湖公路紧紧相连,共同勾勒出马山半岛的外围环线轮廓。

  马山“双堤”全长12公里,凭借独特的湖岸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成功跃升为游客竞相到访的“太湖封面”。继十里明珠堤完成改造后,8月底,七里风光堤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以美丽河湖及优势资源为基底,以人文、生态、健康为导向,串珠成链,将七里风光堤打造成度假型风光大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升级的马山“双堤”,不仅将是展示生态之美、文旅融合的新IP,也将是水岸联动、人岸互动和消费流动的生动注脚。

  水岸联动,绘就生态新画卷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近年来,无锡持续加大太湖治理力度,从控源截污到生态修复,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2024年,太湖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水质的蝶变为“双堤”改造奠定了生态基底。

  十里明珠堤北接环太湖公路、南连环山东路,是马山地区的“城市会客厅”。围绕这一定位,去年启动的改造工程,重点打造“骑行友好型”岸线,新建了专属自行车道,沿途设置自行车雕塑、骑行指示牌等众多骑行元素。同时,新增4处休闲驿站,配备休闲桌椅、垃圾桶、凉亭等便民设施,为市民游客、骑行爱好者等群体饱览太湖美景提供了舒适的休憩场所。

  七里风光堤则东接环山东路、西连环山西路,5.3公里岸线坐拥一线开阔湖景。近日,记者在七里风光堤起点的灵湖码头见到,挖掘机正挥舞“铁臂”开挖路面,一派火热施工景象。项目负责人介绍,针对此前慢行系统不畅、景观单一、配套缺失、夜间照明不足等问题,将从空间、植被、配套、亮化、文化等多维度提升,重点升级慢行体验。改造后的七里风光堤不仅实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还将新建3公里的数字跑道,起终点设数字终端大屏、智能储物柜,搭配AI数据采集器与数字标牌,借助物联网技术为跑者提供智能化体验。

  据介绍,此次改造将在七里风光堤沿线打造灵湖码头、翠岸漫步、碧波万顷、灵悦湖山、灵趣空间5大节点,保留路边香樟树,打造林下露营“天然天幕”,并配套骑行驿站、公共厕所,让慢行体验更具质感。

  人岸互动,激发城市新活力

  水清岸美,人气也跟着“涨”了起来。2日一早,十里明珠堤的“碧玉螺岸”驿站已坐满游客,来自无锡市区的李志林、董珍夫妇边喝茶边远眺湖景。老李告诉记者,原先十里明珠堤缺少能坐坐的地方,每次来都只能站着看太湖,经过改造,增添了座椅、公厕等便民生活设施,坐赏太湖美景更加惬意了。

  如今的十里明珠堤不仅是本地市民的生活秀道,也是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不久前,上海游客李女士从社交平台上看到这里的日出很美,提前一晚来到这里支起帐篷,第二天精彩的日出风光让她觉得不虚此行。

  数据更能体现这份热度:每到周末,“双堤”上骑行、漫步的市民游客近千人,节假日超2000人。

  十里明珠堤不仅吸引人气,还成为各类环湖赛事的“最美赛道”。据统计,包括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太湖女子半程马拉松赛、马山天使跑等在“双堤”举办的赛事在内,每年在滨湖区举办的各类环湖赛事超过50场,现场观赛人数和游客数量超过200万人。

  待七里风光堤完成改造后,“双堤”的赛事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人气也将更旺。相关部门预测,改造完成后,七里风光堤周末及节假日日均客流有望同比提升20%以上。

  消费流动,打造文旅新商圈

  “双堤”的人气,推动文商旅加速深融。“骑行完30公里,必须吃顿好的补充体力。”张磊和3个骑友结束骑行后,走进“双堤”附近的太湖里商业综合体用餐,店内还有不少来自灵山、拈花湾景区的游客以及冠嶂古道的徒步客。这一热闹景象,正是当地文商体旅融合拉动消费升级的缩影。

  随着“双堤”改造不断推进,一条由七里风光堤、十里明珠堤、环山东路、环山西路组成的30公里文旅消费“金圈”正在形成。它将灵山、拈花湾、龙头渚等知名景点紧密连接,游客无需绕路,就能一站式打卡,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拉动住宿、餐饮、娱乐等多重消费。“以前来马山只去灵山、拈花湾,现在走‘双堤’能顺路玩龙头渚、月亮湾,一天根本不够用,必须住下来慢慢体验。”南京游客周女士的体验,正是“金圈”效应的生动体现。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在“双堤”周围布局更多特色商业点位,如湖边咖啡屋、户外装备租赁店、文创市集等,全力构建“生态度假+户外运动”融合新模式,让游客“来了能玩、玩了能消费、消费还想再来”,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生态美、人气旺、消费火”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