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兴市高塍镇的鹏鹞生态园1000亩大闸蟹养殖区的数字化改造完成。通过水下传感器、摄像头实时捕捉数据,经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分析后转化为科学投喂指令,无锡率先探索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变革。

  “在数据和算法赋能下,这里的大闸蟹养殖密度提高5倍,预计产量将增加3倍。”该项目的“操盘手”——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永年说。近日,他们将水产物联网数据集以82.68万元的价格成功售卖给了江苏移动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完成国内水产行业数据产品交易“第一单”。交易的数据用于无锡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二期项目建设,鹏鹞生态园正是首批示范园区。

  数据为何能卖钱?依托物联网技术,江苏中农十多年来采集的全国水产养殖数据达到10T,其中大闸蟹养殖数据3900万条。基于这一“数字基石”,江苏中农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等携手,创建河蟹养殖垂直大模型平台,形成河蟹养殖决策智能问答、产地溯源、个体重量估测、自动投喂、灾害风险对冲等技术和数据。“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蒋永年介绍,江苏大闸蟹产量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首位,但当前凭经验养殖管控风险大。

  数据推动传统农业精准“破圈”。此次交易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体溶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通过水下传感器、摄像头实时捕捉,农户不仅可以实时查看并及时处置,还能将监测信息传输至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大数据平台,为水产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提供核心支撑。“多维度的环境与生物行为数据,将推动智能增氧设备、生态养殖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无锡移动战略客户中心经理赵文栋说,数据还可为政府监管提供环境合规性分析依据,并为水产品溯源系统提供支撑。

  “农业应用场景众多,数据开发利用价值潜力巨大。” 无锡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市场拓展部负责人张颖杰表示,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成为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口。近期,江苏中农的数据资产还为中国人保财险、中华财险等机构提供支撑,助力设计更精准的养殖保险产品,下一步还将把这种模式延伸至河道水质监测、茶园物联网建设等领域,持续拓展智慧农业的应用边界。“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加入,AI将成为‘新农具’,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蒋永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