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俯身,只为擦亮“星星”的眼睛。从特教讲台到政协舞台,梁溪区政协常委谢丽霞,以大爱为桥,托起5286个特殊家庭的希望;用专业之光,照亮特殊儿童前行之路;以躬身力行与精准建言,生动诠释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初心与担当。

       初心如磐  十九年书写大爱答卷

       2006年,一个刻骨铭心的瞬间,点燃了谢丽霞心中不灭的火种。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牵着孩子的手,辗转于多家学校门前,却一次次被婉拒。孩子茫然的眼神,母亲绝望的泪水,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这份强烈的使命感,催生了无锡市首家民办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梁溪区慧成儿童康复中心。这在当时全省民办特教领域,无疑是一次勇敢的“破冰”。

       十九载筚路蓝缕,赤诚为帆,毅力作桨。谢丽霞带领团队,在特教事业的空白之地,硬是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希望之园”。他们精心打磨“爱满园”早期干预、“博爱家园”融合教育、“乐声乐画”艺术疗愈三大品牌,构建覆盖0-16岁的全周期康复服务体系,累计为5286名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当第1320个孩子成功融入普通学校的课堂,谢丽霞与团队相拥而泣——这泪水,是生命奇迹的礼赞,是无数家庭重燃希望的见证。

       大爱无声声自远,义举无言岁月知。“天塌不了!有我们在,一切都有可能。”面对被诊断击垮的父母,谢丽霞的手总是传递着这份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科研攻坚  以匠人之心“解码”星光

       在特教这片学术与实践的“无人区”,谢丽霞是一位执着的拓荒者。她深知,仅凭爱心远远不够,唯有勤学专业才能点燃希望、照亮孩子们前行之路。案头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教室里一遍遍的实践观察,深夜伏案疾书的身影,是她“科研赋能实践”理念的无声注解。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其专著《守护星星的孩子:我们在一起》,字里行间浸透着她近二十年的心血与思考,构建的“家庭-机构-社会”三位一体康复模型,成为中国残联推荐书目。她主导的“星火计划”科研项目,攻克了2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重点课题,其中凝聚心血的“阶梯式社交训练法”,让ASD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率达到令人振奋的67.3%。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无私,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偿转化为《特教机构运营标准化手册》,这份“秘笈”如同星火燎原,惠及全国300余家机构,让专业的光辉照亮更多角落。

        “特殊儿童不仅需要专业康复,更渴望社会的包容与接纳。”2024年,她主导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获批,为政策制定注入新思路;她推动的“艺术疗育进校园”项目,已如春风般吹进30所中小学。当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与“星星的孩子”共绘一幅画、同唱一首歌时,她的泪光在色彩与音符中悄然流下,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2024年,她的论文《新时代融合教育实践的实用经验探究》,在省“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

       “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是国家的希望、家庭的未来。关心关爱特殊儿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丈量着社会的文明度。我和康复中心的责任,不仅是教会他们技能,更是要倾尽全力,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架起一座通往平等、尊严和融合的桥”,谢丽霞动情地说。

       点亮“星”灯  让爱抵达更远的地方

       “助残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社会文明的共同课题。”谢丽霞的公益信念,如同她的康复中心一样,不断向外延伸。她坚信,“公益是社会文明的温度计”。

       2023年,她带着团队深入云南山区。崎岖的山路尽头,一个孤独症男孩紧紧攥着她的衣角,用模糊不清却异常执着的发音反复恳求:“谢老师,再来······再来······”那一刻,山风似乎都停滞了。男孩眼中闪烁的微弱光亮和那份不舍的依恋,让她心头震颤。“助残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要让每个角落都能‘看见’他们,听到他们的心声!”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将公益触角伸向更远、更深处的决心。

       因为一份信念,一份爱的执着,近年来,她连续5年举办“蓝星妈妈”公益论坛,邀请海内外专家开展心理帮扶讲座,覆盖超千个家庭;创新助残形式,发起“公益能量跑”“孤独症军训营”,让社会在参与中消除偏见;向苏北地区同行无偿传授康复技术,培训基层教师超百人;为困境儿童捐资助学,发起“烛光里的星星”公益行动。十年间,她走过23个偏远县域,开展特教培训286场,让8.7万特殊儿童受益······这一件件平凡小事,体现了谢丽霞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更体现着对孩子们的深沉大爱。

       牢记使命  在履职担当中走在前

       作为梁溪区政协常委,谢丽霞同志始终将履职尽责的坐标牢牢锚定在扶残助弱的事业上。她深刻体认到,“政协委员”这一身份,远非止于荣光,其分量更在于承载着人民的重托与时代的期许,是一份植根于制度优势、服务于民生福祉的沉甸政治责任。唯有勤勉担当、深调细研、反复淬炼,方能把民意呼声转化为发展良策。

       “从康复中心到街头巷尾,履职的舞台对于她来说无处不在。”她首创“履职三诊法”:通过“坐诊”收集社情民意、“出诊”开展田野调查、“会诊”凝聚专家智慧。先后参与老新村改造、弱电入地等协商议事活动20余次,提出的“增设社区儿童康复驿站”“优化残疾儿童救助流程”等建议被列入区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五年来,她先后提交了17件提案,其中《建立特殊儿童早期筛查机制》的提案,有效推动了区卫健部门将发育筛查纳入新生儿常规检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创新建议》促成全市特教津贴标准提升40%;《加大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帮扶的建议》,促成政府购买专项心理咨询服务。 

       为帮助家庭提升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她还担任“协”手同行——梁溪区政协委员助残就业创业基地实训导师,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开展交流、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活动;为帮助大龄孤独症儿童掌握实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设立了烘焙、星厨房、星乐团等职业训练项目。

       十九载光阴流转,青丝或许染霜,但初心愈发炽热。她表示,将以寸心不渝的坚守,以跬步千里的韧劲,以创新实践的果敢,守护好“星星的孩子”,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能在包容的土壤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光。

供稿来源:梁溪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