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Ⅲ-V电池研究中心落地,4家企业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以来,宜兴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亮点频频。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县级市如何蹚出科技创新的 “逆袭之路”?宜兴给出答案:围绕产业“圆心”,依托企业 “主角”,敞开怀抱广纳高端创新资源,一门心思在产业科技创新的版图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光地带”。

  链接“最强大脑”,网罗前沿创新力量

  2月下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部省联动项目启动会在宜兴召开,标志着“十四五”期间首个由宜兴企业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牵头的江苏银环精密钢管有限公司可谓“实力担当”,近年来,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在核电、火电等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此次,拉上了钢铁研究总院、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7家国内该领域的顶尖科研“大咖”,目标只有一个:冲破关键技术的“封锁线”。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来自该企业的庄建新科技创新团队获“中国产学研百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这也是无锡地区唯一获奖团队。

  去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吹响后,宜兴迅速将战略重心转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去年,宜兴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全省县级市最多;宜兴企业也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数位列无锡各板块第一。

  “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前瞻科技项目在宜兴集聚落地。”宜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校企联合创新,有效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能力,目前,宜兴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国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无锡合作联盟为重点的大院大所、42家高校开展战略合作。下一步,宜兴将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为契机,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高端创新资源,致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落地 “创新大军”,筑牢人才根基大厦

  走进位于宜兴环科园的中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魔法棒”,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显神通。近期,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为他们在5G+多个应用场景的拓展注入了一剂强劲的“人才动力针”。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 “手拉手”,搭建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的“大舞台”,宜兴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稳稳地站在了C位。上个月,宜兴4家企业正式获批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获批数占无锡大市超半数。

  3月29日,“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Ⅲ-V电池研究中心”在宜兴揭牌。复旦大学与德融科技深化合作,共建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电池研究中心,同时启动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德融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曙光介绍,未来,实验室将负责承研国际最先进光伏技术,通过攻克材料、器件、装备、产线等关键技术,实现高效率砷化镓电池等光电器件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和应用场景的大幅拓展,实现既能满足航空航天国家战略需求,也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型显示照明等大容量消费级需求,激活千亿级市场应用。

  截至目前,宜兴已有16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平台助力企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一路飞驰的同时,又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无垠的“逐梦空间”。

  跨界 “双向奔赴”,勇攀产业高端之巅

  2月下旬,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与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宜兴经开区签署《新质蛋白中试及生产制造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升级,合力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转化-规模化生产”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从传统发电企业到发力合成生物产业,国信协联的跨界转型令人惊叹。“始终离不开技术创新的驱动”,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伟刚表示,此次项目落地后,依托企业现有生产资源与国投集团新质蛋白生物制造中心技术优势和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技术支撑,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微生物蛋白资源,加速构建生物制造产业生态圈,推动我国在新型蛋白、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方案”。

  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进阶的这场“接力赛”中,科技赋能和企业转型开启“双向奔赴”。投资70亿元打造的灵谷化工“绿色新材料一体化循环产业链”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这个集成38项国际先进技术的省级重点项目,将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放、固废全量资源化,通过提取氦、氖、氪、氙等稀有气体,将向半导体材料领域延伸。“用全球招标的核心设备,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绿色化工体系。”企业董事长谈福元说。

  据了解,目前宜兴传统产业转型加速,仅工业陶瓷产业已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进军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