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宜兴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800Da超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护肤系列“娇蜜缇”正式投入市场。这项历时多年的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超低分子量玻尿酸产业化空白,更成为宜兴深耕生命健康领域、实现产业能级跃升的标志性成果。

  从顶尖院士团队落地生根,到专业研究院赋能新兴产业崛起,宜兴以“引进—培育—反哺”的人才生态闭环,生动诠释了“才产兴旺”的深层逻辑。今年以来,宜兴紧扣“人才服务产业”主题,从前哨引智、产教育才、乡情育苗三维破局,构建起“向外引才”“向内育才”“向前育苗”全链条生态,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前哨布局,创新中心架起“引才聚智”快车道

  “开拓网”前置布局拓疆土,“落地网”后端保障强根基,宜兴创新构建“前哨探路、后方护航”的“双招双引”机制,将人才引育与项目招引深度绑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眼下,四大创新合作中心作为前哨核心载体,集人才寻访、项目培育、政策对接于一体,推动“引项目”与“聚人才”同频共振。

  “累计外出招商近百次,动态研判有效信息60多个。”创新合作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合作中心紧扣产业链生态企业及核心部件生产企业开展密集对接,通过基金公司的推荐对接,总投资2亿元的智能滑板底盘生产线落户陶都科技新城。

  以“强援赋能”破解引才瓶颈,前哨平台正逐渐提升着人才集聚能级。近期总投资1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园落户,便是前哨联动顶尖资源的典型成果。宜兴经开区通过创新合作中心对接,携手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共建产业园。后者不仅带来顶尖研发实力与数字化方案,更以国家健康养老智能系统与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磁石”,吸引养老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团队入驻。

  “向内育才”,创新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链

  锚定“3+3+N”现代产业集群战略布局,今年以来,宜兴以“汇智聚力”行动为抓手,深化“向内育才”核心路径,构建创新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双向奔赴的精准对接体系。

  聚焦先进新材料,武汉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与产业链深度结对。其中,东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在宜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分中心通过走访摸排,建立起企业技术需求库,促成成果精准转化。

  近期,江苏朗耐德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达成战略合作,由高校团队定向研发回转窑炉专用耐火材料,助力企业突破产品应用瓶颈,成功跻身新兴产业领域;东南大学与江苏国能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开展千万级产学研合作,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既加速实验室前沿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更以项目为载体联合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才蓄能”的双重突破。

  在精准对接机制的催化下,宜兴不仅让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高校与企业间还畅通了人才培养渠道,建起人才共享机制。今年以来,依托高校师资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超500人次,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20余人,形成“项目—人才—平台”的良性循环。

  为进一步放大协同创新效应,宜兴近期联合重点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及龙头创新企业,发起成立技术转移高校联盟,让更多创新种子在产业沃土中生根发芽。

  “向前育苗”,织牢人才回流纽带

  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倪裳从未想过,一场桌游、一次下午茶能让漂泊上海求学的她与宜兴的距离瞬间消融。作为“兴希望”学子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她在11月初组织的联盟上海站活动,不仅让20余名在沪宜兴学子找到了“临时小家”,更让大家读懂了那句“未雨绸缪育人才”的深意。

  这场学子联谊是宜兴人才服务创新的缩影。没有冗长的政策宣讲,市委人才办、团市委、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化身“家乡联络员”,在轻松的互动中介绍家乡人才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倾听学生们的求职意向。“人才引育要从‘临渴掘井’变为‘未雨绸缪’。”这也点明了“兴希望”学子联盟创立的初心。联盟构建的“乡情联结—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全周期链条,改变了以往人才服务“单点对接”的局限,实现了从“面状覆盖”到“点对点精准滴灌”的升级。

  据了解,目前“兴希望”学子联盟秘书处有15位成员,由宜兴学子自主运营,联盟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5个城市设立分站,吸纳了近400名学子。每一次远道而来的链接,便是一次温暖的传递。“今日之播种,一定会在未来萌发出‘兴希望’的嫩芽。”武汉大学学生邵家晨说。

  宜兴把情感共鸣转化为人才回流“硬实力”,这份“硬实力”正日益显现其成效,昔日“孔雀东南飞”的无奈正转变为“八方凤还巢”的盛景。情感纽带编织的人才网络,正与坚实的产业平台同频共振,使宜兴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人文温度的独特路径,最终夯实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