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下旬圆满完成A轮融资后,聚焦机器人关节核心技术研发的无锡泉智博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再传捷报——成功斩获过亿元A+轮融资。“泉智博正式迈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全新阶段,将实现年产能力从数十万台到百万台级的跨越式突破。”公司创始人兼CEO陈万楷公开表示。据悉,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增订单的规模化量产落地、质量管控体系迭代升级,以及新型一体化关节产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这一融资动态,为正聚力布局具身智能产业的无锡再添底气。在业界,“融资”往往是极具话题度的。相比于不确定的“未来”,企业当下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的“吸金力”是难能可贵的“确信”。“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无锡凭借先发布局与持续深耕,链上已聚集具身智能相关企业超百家。企业在这条赛道上“跑”出亮眼成效,在泉智博之外,斯坦德机器人已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无锡意优智能今年订单规模预计达一亿元,巨蟹智能正加紧赶制超千万元的“大订单”。

  当前,国内明确将具身智能纳入发展规划的城市已超20个。无锡何以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脱颖而出,下出产业发展的“妙手”?答案藏在其系统化的战略布局中。早在去年4月,无锡便将人形机器人纳入“5+X”未来产业体系,提前锁定发展赛道;今年4月,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构建起覆盖产业发展全周期的顶层设计。“无锡或许并非创新资源最集中、人才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城市,但凭借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城市禀赋的精准把握,其走出了一条极具差异化竞争能力的发展路径。”业内资深人士评价。

  以泉智博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为支点,无锡并未止步于单一环节的先发优势,而是向着全产业链竞争全面发力,持续向上延展产业生态与创新供给能力。

  ——聚焦关键环节,10月底,无锡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正式启用,通过系统化的真机数据采集、高质量数据标注与高效算法实训,为机器人的智能化演进提供关键底层支持;

  ——强调整机带动,优奇智能、隆盛科技、中电海康、国创智慧农机等初步构成“人形+多形态”具身智能特色整机矩阵;

  ——完善载体支撑,不久前,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在历经21个月的疾速冲刺后,提前3个月落成,累计形成重点意向项目25个。

  持续开放、动态深化的应用场景布局,是无锡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根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无锡明确提出三年核心目标:打造不少于300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仍有局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工程师随行提供技术支持,复杂场景的布局成本高至百万元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目标并非一成不变的数字指标,无锡的场景开放遵循“实践—迭代—升级”的动态逻辑。

  深入制造领域,无锡(华为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联合国内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领军企业跃科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协同攻关柔性精密插装工艺,共同打造了扁线电机柔性插装机器人场景方案。“该方案预期可将设备换型调试周期从半年缩短至7天,整体生产效能提升20%。”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持“联营、联创、联拓”理念,中心将聚合国内顶尖技术生态与无锡高端装备制造优势,聚焦工业场景构建具身大脑技术底座,基于真实场景需求打造“机器人军团”,推动无锡模式的“一脑多异构本体服务体系”和“基于真实场景的具身语料服务体系”双体系建设。“根植于无锡制造产业优势,这些创新场景将加快形成具身智能本体硬件设计指导标准,全面释放示范引领与产业带动效应。”无锡场景开放将从“广度覆盖”向“质量深耕”进阶。

  “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实验室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预计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将爆发式增长至数千亿元规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表示,基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无锡具身智能产业的培育正在驶向“深水区”,未来,培育国内领先的本土特色整机品牌,研发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大模型,围绕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等,仍是无锡培育具身智能产业的“主线”。“凭借‘汽车零部件平替’策略、特色园区集聚与场景开放优势,无锡有望在长三角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