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根据市委工作部署, 4 月 27 日至 30 日,市政协主席邵文松带队先后赴重庆、成都等地开展“推动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课题集中调研,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科研院校实践经验,探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对策措施。市政协秘书长邹鹏辉陪同考察。
走进高校:挖掘科研与转化潜力
调研组首先走进重庆大学调研。重庆大学作为“双一流”“211 工程”“985 工程” 高校,以工科见长,拥有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等 4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多个学科领域成果丰硕,为科技成果产出提供坚实基础。四川大学则是西部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数学、化学等 6 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实力强劲,其华西医院依托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医药成果转化链,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更是发挥着整合资源、推动成果落地的关键作用。
关注平台:聚焦成果转化实效
此次调研调研组重点关注了多个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平台。D³博导科技研究中心通过建立科学家体系管理机制,聚合国内外高校博导团队,构建了跨校际、跨学科的产学研用矩阵平台,深度挖掘细分领域、行业经验,提供不同经济形态融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加速科技成果、科研产品、先进商业理念向市场的转化。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整合智能制造、文创、大数据等特色园区资源,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累计辅导企业获奖 130 余项,孵化培育众多科技型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都科创生态岛以打造独角兽企业孵化培育平台为目标,突出公园城市特质,构建起全周期、全要素的产业生态圈。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则面向全球技术转移需求,构建线上线下全链条协作网络,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推动技术成果的国际国内转移转化。
探访院所:借鉴创新发展模式
在重庆科创高地两江协同创新区,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备受关注。作为市校合作的重要载体,研究院统筹各方资源,为重庆市创新创造、产业升级、科技与产业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促进重庆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采用“一个总部 + 若干基地(中心)+ 平台公司” 模式,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目前已成功引入临近空间、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双碳中心四大平台在重庆落地。
调研组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与各单位深入探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经验做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邵文松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学习到了先进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下一步,调研组将认真梳理总结调研成果,结合江阴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推动江阴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江阴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