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住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在几分钟时间里,把我国十几年载人深潜取得的成绩,简练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刚从直播回放里看到了自己在‘委员通道’的表现,我感觉很难忘也很自豪。”4日下午,叶聪回到两会驻地,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将培养更多青年科学人才担重担、挑大梁,为青年海洋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

       挺进深蓝、探索深海,离不开深海运载装备。在“委员通道”上,叶聪带来的一份最新成绩单振奋人心。4年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下潜到了万米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潜水器累计下潜超过1100次,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由它们完成。

       从“不到六百米”到“一万米”,中国探索世界的足迹已经潜入深海。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一批批海洋工作者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成果。叶聪告诉记者,自己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为34岁,有几个还是“95后”。对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是他履职关注的重点之一。“除了传帮带,我们更鼓励年轻人在科研路上勇于担重担、挑大梁,学以致用发挥所长。因为20多年前,七〇二所的前辈们也是这样信任我的。”

       在叶聪看来,科技创新,既要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更要重视培育颠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我建议在深海的科研工作中加大科研人员的选题和组队的自由度,打破学科界限,让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深海装备的研发过程中来。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到项目装备的实施,直到成果的产出,有一个通畅的链条。”

       广袤深蓝,蕴藏着无穷的机遇与挑战。叶聪告诉记者,他希望在科研项目课题的管理机制上,尊重科学本身的特点,尊重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的想法和灵感,“给他们持续追踪的时间,敢于试错、及时调整,才有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的科学发现。实现更大的深海梦想、深潜梦想”。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