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美丽无锡建设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北京、上海、深圳、雄安新区等先进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要求,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主抓手,着力在自然生态上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在城乡宜居上营造诗意栖居、令人向往的空间,在人文特色上传承江南文化、无锡记忆的精华,在文明和谐上倡树崇德乐善、明礼诚信的新风,努力建设生态宜人、内涵品质跃升的美丽城乡新家园,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苏贡献无锡智慧、奉献无锡力量。

  (二)基本原则。推进美丽无锡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既塑造可观的“外在美”,又提升可感的“内在美”;坚持系统谋划、彰显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切实彰显无锡自然山水、人居风貌和特色文化;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协同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新机制、新载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美丽无锡建设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城市生态承载力稳步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美丽无锡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让“太湖佳绝处”的山水灵秀之美、“运河水弄堂”的江南韵味之美、“千年古吴都”的文脉悠长之美、“百年工商城”的务实进取之美、“产业新高地”的创新活力之美在无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环境质量更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PM2.5浓度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人居品质更佳。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1.3%、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大于9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绿色发展更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降至0.3吨标准煤。

  ——文明程度更高。绿色价值取向愈来愈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愈来愈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市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保持在90分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名城、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水文旅名城,“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更加彰显,“世界格局中的无锡”城市地位更加突出,“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的样板城市。

  二、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四)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规划,落实省高质量发展和省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建立分级分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到2025年实现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和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努力打造全国最节约集约用地城市。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由1个主中心城区、江阴、宜兴2个副中心城区、3个综合片区、若干个新市镇构成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形成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纳入“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研究探索产业用地保障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战略“留白”用地控制线划定,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五)推进区域协同一体发展。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无锡行动方案》,以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标杆区为目标,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共同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认真落实环太湖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要求,协同开展太湖地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共同推动苏锡常一体化、锡常泰跨江联动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复制推广苏州无锡望虞河联合河长制,共同打造环太湖生态旅游休闲带,支持江阴与靖江开展跨江融合、支持宜兴参与“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跨界交流合作,强化太湖流域上下游水质和区域大气质量监管联防联控,完善生态保护合作体制机制,合力构建长江、运河、宁杭绿色生态发展廊道。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提升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完善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及干线航道网络,优化物流枢纽布局。

  (六)强化市域空间特色塑造。强化“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的市域总体空间布局,落实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开展核心区城市设计,加快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形成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良好格局。协同推进太湖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更新改造,加快构建城市“双核”联动发展格局。市区重点加强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建设,突出文化为魂和生态优先,沿河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和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新时代繁荣气象,全面展现大运河文化带的无锡特色;加强环太湖地区系统治理,构筑一体化生态安全框架;加快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规划建设,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进鸿山物联网小镇、慧海湾小镇、雪浪小镇等特色科创小镇建设。江阴市重点加强长江沿线大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宜兴市重点筑牢宜南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发挥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示范作用,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实施具有无锡特色的产业基础再造培育工程,提高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努力构建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融合发展,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园区。持续推进石化、钢铁、建材、印染、煤电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优化调整能源资源结构和运输结构,鼓励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降幅累计达到8%,绿色发展指数位居长三角前列。推动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高质量建设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华西新市村、茶亭村等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5%以上,到2035年全面建立适合无锡特点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长效机制。探索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新建40个智慧农业示范点。倡导绿色生活。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加大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力度,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八)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着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各级各类督察检查反馈意见和披露问题的整改,主动排查、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打造“碧水城市”。坚持系统、科学、依法、精准治水,严格落实“河(湖)长”“断面长”制,全面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把太湖治理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一手抓综合整治,一手抓应急防控,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和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个确保”。到2025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在Ⅳ类水平,13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到2035年全市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92%以上。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长江岸线违规利用项目、非法码头清理整顿和化工行业整治,着力打造长江江阴特色示范段。全面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打造“低碳城市”。紧紧围绕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认真落实空气质量三级“点位长”制,全面加强燃煤、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移动源和扬尘污染防治,加强VOCs排放综合治理与监管,到2035年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打造“净土城市”。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加强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调查评估,推进重点地区和重点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或修复工作,到2035年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强化固危废监管和处置,打造“无废城市”。加强固危废全过程监管,狠抓源头减量,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固危废综合利用水平。

  (九)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建设。坚持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提高蓝绿空间生态功能,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北滨长江、南抱太湖、河荡纵横、城绿相融”的生态格局。深化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试点和一批省级试点、市级项目。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长江干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宜兴省级“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开展环惠山、翠屏山、军嶂古道等山体生态修复,充分挖掘城镇、村庄、社区、庭院、河道等绿化潜力,林木覆盖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续建国家湿地公园3处、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处,新增形成宜兴太湖省级湿地公园、长江石庄、嘉菱荡等一批生态绿肺,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2%。拓展自然保护地范围,完整覆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14.17%。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一圈两区”建设。环太湖生态保护圈重点抓好大拈花湾、太湖生态清淤、畅流活水、蓝藻湖泛防控处置等生态项目,建设湖滨生态缓冲带。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重点加强沿江防护林带和湿地建设,全面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把长江江阴段率先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廊道。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重点建立低碳循环绿色产业体系,实行生态优先的差异化考核,推动引领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四、积极打造美丽宜居城市

  (十)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构建四级城市设计编制体系,推动城市设计在市区全类型覆盖,锚定一批重点地区,推出城市风貌控制样板,强化对城市总体格局、城市风貌、功能形态、建筑风格与色彩、第五立面等管控引导。加强重点地区的风貌管控和精细化设计,聚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以及运河湾、蠡湖湾、太湖湾、马山岛等重要滨水空间和空港枢纽、锡东新城、惠山站枢纽等重要门户地区,不断优化中心城区形态。强化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立体开发等先进理念,有计划地规划打造一批生活、生产、生态多重功能复合利用的品质空间,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多层次的生活圈,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规划和建设,构筑大运河历史文化线路、锡澄运河工商文化线路、伯渎港吴文化线路、环太湖山水人文线路等四条文化线路,有序推进历史建筑普查、论证公示、公布、挂牌等工作,强化联动保护。加强市区城市雕塑规划建设,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空间。将地块城市设计纳入地块规划条件,实施严格审查,形成从源头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服务的良性机制。编制完成《无锡市管线综合专项规划》,统筹地下管线的规划与管理,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按省部署要求,高标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一批历史记忆深刻、地域特色明显、现代设施完善、环境面貌优美、发展活力显现的新型镇村。

  (十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美丽无锡建设更加突出位置,协同推动交通、水利、环卫、市政及社会事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无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加快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及集疏运体系、盐泰锡常宜铁路(含江阴第三过江通道)、苏锡常快线建设和锡宜高速公路改扩建、锡太高速公路新建以及锡宜城际轨道S2线和地铁5号线、6号线、3号线二期、4号线二期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成苏南沿江铁路、江阴第二过江通道、锡澄城际轨道S1线、地铁3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工程、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宜高速(一期)、宜长高速、宜马快速通道、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及北延、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及北延、312国道快速化改造、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及西延、钱荣路快速化改造、锡澄运河航道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到2025年力争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综合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以航空为引领,多层次融合的轨道、高快一体化的公路、内外畅达的水运网络为支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对外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面向国际、开放畅达、便捷高效、绿色集约”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创新开放、科技引领的交通治理体系。加强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短板,构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体系。加快锡澄运河北排扩大工程、锡澄骨干河网畅流活水工程、新孟河拓浚延伸工程、太湖大堤后续工程、白屈港综合整治工程、江南运河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和新一轮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开展“美丽河湖”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的现代河网水系。加快推进环卫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体系,建成投运锡东、惠联电厂提标扩容项目,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量化焚烧处置;建成惠山飞灰填埋场(二期);建成投运锡东、江阴等一批餐厨废弃物处置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到2025年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100%;建成投运梁溪、锡山、惠山等一批建筑材料循环利用项目,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到2035年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形成若干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持续推进我市供水和污水行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确保饮用水安全”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两个目标,加快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到2025年市区自来水深度处理规模达到245万吨,全面完成977个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泵房改造任务;完成城北污水厂3万吨扩能建设,力争完成太湖新城污水厂6万吨扩能建设,市区污水处理规模达到76万吨,到2035年市区基本形成100万吨污水处理规模。扎实推进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抓手,聚焦教育、卫生健康、养老、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积极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完成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建成市委党校、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儿童福利院等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全面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到2025年新建100个“扬子杯”优质工程,争创20项国家优质工程和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十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扩大城镇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覆盖面,到2025年市区完成棚户区改造300万平方米。提升老旧小区整治提标,实施美丽宜居住区综合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短板,完善住宅小区功能,全面提升宜居水平。加快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优化保障性安居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启动新一轮保障房项目建设,加快推出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有序扩大住房保障对象受众面,到2025年实现各类保障对象全覆盖。推进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行新建住宅设计、施工和装修一体化建设模式,形成更为广泛的新型建造方式和绿色发展方式,确保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保持在100%,到2025年市区新建成品住房交付比例达50%,新建人才住宅全部按成品住房交付。分类推进新建商品房、保障房、拆迁安置房、老旧小区物业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到2025年新建成60个省级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选树150个市级物业管理先进典型小区。创新城市微空间更新改造模式,通过“节点式”“菜单式”“个性化”改造,建成一批具有特色风貌的美丽宜居街区。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公交线路,持续提升地铁运营服务质量,实现地铁与常规公交的高效接驳,确保运营安全,到2025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2%以上。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搭建城市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现全市停车信息共享。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新建项目海绵建设达标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格局。

  (十三)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用“绣花”功夫抓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不断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打造一批城市管理标杆项目,到2025年全面建成“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属地管理、基层处置,边界明晰、权责明确,服务为先、执法规范”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深化“智慧城管”建设,进一步拓展智能识别应用领域,完善基础数据库,实现应用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精准度。按照“四分类”标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城市居住区推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提升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工地围挡美观化、现场监控智能化、文明施工常态化,有效控制工地扬尘污染,到2025年市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覆盖率达50%以上。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到2025年城市二类及以上公厕占比达65%。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范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试点,到2025年力争户外广告设施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实现“规范、安全、美观、减量”目标。探索市容环卫责任积分制管理,履约率达90%以上。持续开展市容热难点问题攻坚,重点推进环卫保洁提升、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开展违法建设、无序设摊、违规停车、违规处置建筑垃圾等专项整治行动。到2025年城镇道路机械清扫、冲洗率达80%,其中主次干道机械清扫、冲洗率达100%;背街小巷“环境差”“秩序乱”“行路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建成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管理体系,建成区范围内各类市容显见性问题基本消除。

  (十四)健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编制市公共数据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数据管理地方标准,完善公共数据技术规范体系,拓展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库,完成基于共享责任清单的政务数据汇聚,按需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化数据采集和汇聚,并保持与相关大数据中心平台互联互通。推广“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形成以“大数据”为内核的赋能服务体系、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以“铁脚板”落地为导向的力量组织体系,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切实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网格化规范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十五)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技防改造工程,加强“智慧技防小区”“智慧技防校园”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无锡建设,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7%以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岗位行为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落实体系、源头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2025年前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物联网+城市安全”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提升城市安全防控能力。

  五、全面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

  (十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田容田貌、宅容宅貌、塘容塘貌,持续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加快改善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和核心区域周边的村庄环境,大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全域推进镇村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引导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并与农村厕所粪污治理无缝衔接,全面构建“源头管控到位、设施养护精细、污水处理优质、建管机制健全”的农村污水治理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规划发展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开展镇村河道综合整治,强化水系连通和疏浚清淤,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改善村庄空间面貌。实行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方式,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长效管护综合评价合格村实现全覆盖。

  (十七)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并举,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彰显乡村地域特色,高水平建设具有乡土风情、富有江南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未来农村现实模样。到2025年建成12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100个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1000个美丽宜居乡村。科学谋划美丽乡村整体性推进和特色化布局,有条件的村庄实行景区化建设,把院落建成精致庭院、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沿线建成风景长廊,全域提升村庄品质,建设6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十八)积极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将农村住房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居住品质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与兴产、强村、富民有机结合,继续深化“美丽乡村设计师”定点对接活动,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原则,在全面完成107个试点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按照农村房屋建筑风貌管控要求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推动规划发展村庄农房建设,到2025年打造一批高品质“新江南人家”,全面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六、着力打响“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

  (十九)彰显地域特色。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公共文化供给提质增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无锡美术馆、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各街镇形成“一街一品”的社区特色文化,促进无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完善无锡“文化云”升级改造,拓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线上”+“线下”创造优良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大遗址公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等众多文化资源,深化老城区文博场所建设利用,推进无锡博物院争创一级馆,统筹规划并支持老城区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的筹建、扩建和提升。完善提升各类场馆展陈、宣教、旅游和文创产品开发功能,逐步形成一套包括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体系。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充分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影视娱乐、数字文化、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重点,推进宜兴大拈花湾、惠山古镇二期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引力度,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国家广告产业园为载体,做大做强数字内容产业,成为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化城旅融合和文旅融合,围绕太湖山水、运河人家、吴韵古镇、游圣故里、陶都风情、江南田园、影视演艺等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游食娱休养购”一体的休闲旅游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发展无锡夜经济,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夜市,孵化培育“今夜梁宵”夜经济等特色业态,推进面向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对接,构建“主客共享”全域旅游新格局。到2025年建成营收超100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3个,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无锡跻身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城市行列。

  (二十)塑造文化标识。立足提升无锡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提炼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标识,打造影视名城、运河名城、江南名城、工商名城等名城品牌。着力打造影视名城品牌。以“江苏省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以争创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发挥政策优势,推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围绕“数字影视+数字制作+数字文娱+数字版权”四大方向,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为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体制规范、机制灵活、技术先进、市场繁荣、精品迭出、国际一流的电影产业高地,推动无锡影都“江苏版权贸易基地”和“江苏省影视游戏版权(无锡)基地”实体化运作。着力打造运河名城品牌。按照“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建设标准,有力有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台《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建设保护区,形成“两园三带十五点”的空间布局。到2025年大运河无锡段保护传承利用格局全面形成,核心点段建成并运营,到2035年全面建成传古扬今的文化带、绿色宜居的生态带、享誉中外的旅游带。着力打造江南名城名牌。放大江南文脉论坛品牌影响力,加强江南优秀民风民俗的继承和弘扬,开展“名人”“名居”“名址”“名迹”挖掘工程,梳理无锡名人资源,鼓励支持创排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优秀剧目,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宣传钱钟书、顾毓琇、东林书院等江南文化典型代表,挖掘阖闾城遗址、鸿山遗址、泰伯古都等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旅线路,打造江南人文休闲集聚带和文化地标。着力打造工商名城品牌。建设管理好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和荣毅仁纪念馆、无锡民族工商业档案馆、锡商馆等一批纪念馆、陈列馆,开发利用好各类工业遗存,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凸显“四千四万”“敢创人先”的文化基因。

  (二十一)深化文明创建。完善文明城市建设“智慧创建”体系,依托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季度测评,确保无锡及江阴、宜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高质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工作。制定实施《无锡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推动创建工作向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延伸。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做好各级文明村镇评选与长效管理工作,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的标准。注重家校、社校共建,指导督促各类学校抓好文明创建,完善文明家庭创建常态化机制。

  (二十二)弘扬道德风尚。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每年推出50位“无锡好人”,创新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制定完善关爱礼遇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制度,激励褒扬凡人善举,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抓好“学习强国”平台推广使用和省、市平台联动建设。健全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完善“志愿无锡”平台建设和志愿者登记注册、激励嘉许等制度,实施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建设,持续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力争活跃注册志愿者占比在18%以上。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深化拓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红名单”嘉许、“黑名单”惩戒制度,探索个人信用积分运用机制。持续推动《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落实,广泛开展文明风尚普及教育,持续推进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观赛等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各类媒体把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体现到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题节目中,加大公益广告发布力度,健全常态刊播机制。

  七、创新完善美丽无锡建设体制机制

  (二十三)建立完善新发展理念落实机制。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美丽无锡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着力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完善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前综合评估制度。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结合无锡实际完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体现到美丽无锡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十四)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相关财政资金源头整合和统筹使用,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成效。鼓励美丽无锡建设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绿色债券、绿色保险。探索建立美丽无锡建设特色子基金,推动基金政策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有机融合。对美丽无锡建设相关领域有稳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拓宽投资建设渠道。

  (二十五)建立完善科学化预防控制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保护、环境准入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监管,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保障生态安全。扎实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工作,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要求落地落实。创新实施差别化的地区和产业政策,生态敏感区域严禁开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二十六)建立完善全方位过程监管机制。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快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民主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实效。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底线,启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和环境赔偿双向机制,探索绿色技术研究应用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协同机制。培育第三方专业化生态修复和环保运行组织机构,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十七)建立完善最严格追责惩处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惩治制度,把环境损害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加强生态环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完善美丽无锡建设司法服务保障机制。加强环保公安联动执法,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风险基金,鼓励推行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企业环保承诺制,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环保信用与信贷、水电价、招投标、财政补贴等政策挂钩机制。

  八、切实强化美丽无锡建设组织推进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建立美丽无锡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阶段性进展汇报。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实施美丽无锡建设规划,系统谋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并与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鼓励各地开展美丽无锡建设,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打造一批美丽无锡建设典型。支持人大、政协对美丽无锡建设开展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支持智库机构等社会组织加强研究咨询。各职能部门要细化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美丽无锡建设。

  (二十九)引导公众参与。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着力构建推动美丽无锡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和基层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建立公众感受度评价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让全体无锡人民真正成为美丽无锡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面貌设计者、形象守护者、成果评价者、最大受益者。营造宣传氛围,用好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全媒体渠道,加强美丽无锡建设宣传推介,精心策划典型案例,用现代传播语言讲好无锡故事,在世界格局中展现美丽无锡新形象。鼓励多元参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作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汇聚成磅礴力量,让美丽无锡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景和自觉实践。

  (三十)强化督导落实。推进美丽无锡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落地落实。抓紧抓实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纵向监督、覆盖全域各个板块的横向监督、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好监督工作。根据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分解方案,完善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办法,周密安排督导时间表、进度表,加强各项督促检查的精准性、协同性、时效性。既抓好对任务实施情况的梳理排查,又抓好对下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成效的方法指导,真正发挥督导检查的作用。全市各板块各部门积极配合好督导工作,对于督导反馈的问题及时做好整改,确保美丽无锡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