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五次专题
 
|
擦亮标识 讲好人杰地灵“无锡故事”[]

      无锡地处文化意义上的江南核心区,自古以来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是江南文化的生动缩影。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本着‘敬重历史、敬重人民、敬重城市’原则,擦亮城市文化标识,讲好‘人杰地灵’无锡故事。” 人大代表保海燕说,从显现角度看,就是要打造文化地标。“不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大师对地标建筑进行策划设计。”她说,除了全市层面的地标建筑,围绕各板块文化特色,打造二级地标,比如锡山区,就可以建倪云林书画博物馆、姚桐斌故居等特色场馆,来实现标识功能。

      锡剧和吴文化的传承发展被代表、委员们反复提及。“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锡剧表现形式必须改变,才能具有时代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人大代表殷晓伟说,羊尖是锡剧发源地,如何创新成为无锡对外宣传的品牌,值得讨论。

      “城市文脉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彰显城市特有的文化自信,文化遗产留存着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根’与‘魂’。”政协委员卢敏说,注重保护城市文脉,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炼出最能代表无锡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江南文化中彰显出无锡城市的文化特质。“只有植根本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才能在社会治理中真正有效地促进多维度认同的形成。”具体如何实现呢?在她看来,需要营造城市的整体氛围,文化设施建设载体要加快推进,比如特色的小剧场可以由文艺团体进行公益性演出,为艺术创作、艺术演艺提供更多平台、空间,进而提升城市艺术格局;在城市空间、城市布局中,在绿地空间、街头巷尾都因地制宜地注入文化元素。另外,可以通过文艺这一支轻骑兵,将深奥的理念变成生动的文化产品,送到百姓身边,让城市与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让文化的力量真正根植于人心。

      文旅融合 打造宜居宜游 “无锡地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提及“着力绘就江南文化名城新画卷”这一目标外,一系列与挖掘无锡文化底蕴、讲好无锡故事密切相关的工作措施跃然纸上,在政协委员吴竹频看来,这系列“组合拳”是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考量,也是未来一个阶段无锡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导向。吴竹频说,建设江南文化名城,首先要挖深挖透“家底”,利用好、传播好 “无锡故事”。“一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艺术载体,出台更贴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抢抓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吴竹频说。

      “蓝图绘就,更重要的是强落实。”太湖新城作为城市双核之一,近年来硬件上不断提档升级,而未来文化元素的植入、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建设是重点。吴竹频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太湖新城集团今年已经专门设文商旅业务板块,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招引有带动能力的“文化+”项目,提升文化辐射力,在供给端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期待。

      对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旅深度融合”要求,文旅集团总裁程述说,他们会把更多沉浸式体验引入景区,满足年轻人感受无锡、亲近无锡的愿望。“发展好文化,铸好城市之魂,做到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政协委员迟鹏领表示,这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市民游客才能感受到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创新支撑 数字科技更新“无锡表达”

     记录历史变迁,映射城市文化。坐落于城市各处的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一个坐标,更是包容城市历史与风土人情的书籍。至2020年,我市先后分二批公布了市区历史建筑名录共103处。为此,政协委员王友根建议,建立无锡市历史文化建筑“云平台”,分门别类介绍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址、概况和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亦可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历史文化建筑加以组合,不定期向公众推荐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提升无锡城市的网络影响力。

      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提议,用数字化手段、创新的表达方式扩大无锡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面。“无锡名人众多,应充分发挥这些名人文化场馆的作用,形成系统的参观路线,通过无锡名人了解无锡。”人大代表沈晓萍建议,在互联网时代,应加强无锡名人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网络发挥最大效应。比如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手段,把无锡籍名人或名人笔下的无锡故事包装出彩,不失为打开一座城市的优质通道。

      创新手段的使用,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人大代表郑皓华说,今年以来,MCN机构、直播、游戏等越来越多数字文化企业进入北仓门创意产业园,带来园区活力的提升,传统的工业遗存与数字技术碰撞出新火花,才能活得下去发展得好,才能重新回归市民的视线。在政协委员范晓君看来,数字技术可以为本土文化IP的培育和打造插上翅膀,通过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来提升无锡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来源:无锡日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委员会       技术支持:无锡市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