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
 
|
用法治思维化解基层矛盾[]

    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来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在这次两会上,引起委员们的共鸣和思考。
  ●诉访分离,让信访群众信服法律
  2014年7月,市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实施办法》。这次涉法涉诉改革是通过诉访分离等制度设计,“让法律的归法律,信访的归信访”,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由政法机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处理,依法纠正执法差错,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信访群众最终信服法律。
  李乐平委员表示,实现诉访分离,是遵循法治思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决防止“用人民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的观念,坚决禁止突破原则和法律规定,为掩盖问题和息事宁人,一味以利益为条件迁就和满足当事人。诉访分离对培育公民的法律精神、规则意识意义更为重大。

  ●送法上门,做弱势群体的撑腰人
  如何让弱势群体更加方便快捷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政协委员徐而迅是一名律师,最多的一年她的团队接手过30多个法律援助案件。她说,弱势群体打官司难,很多是难在找不到“对症”的律师。
  建议政府打造一个网络平台,给律师志愿者和困难群众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咨询、选择的地方。这样,困难群众遇到各类法律难题,可以很方便找到术有专攻的“撑腰人”。
  张红岩委员认为,目前我市的法律援助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法律服务点已经深入基层社区、村。但这个网络尚未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些老百姓不知道到哪里找律师,以及找什么律师。”她说,过去通常使用的广场咨询、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手段,在当今信息时代的作用有限,建议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加强法律援助网络的宣传,提高百姓的知晓率、使用率。(转载于《无锡日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委员会       技术支持:无锡市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