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四次专题
 
|
夯实家底,绘就产业新图景[]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去年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立足经济大市的地位优势和“前景可期、大有可为”的鼓励期许,无锡一方面要抢抓国家政策加力机遇,“顶天”谋大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加速传统产业新变革、攀登新兴产业新高峰、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立地”干实事,夯实实体经济家底,精心绘就百年工商名城的新时代图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放大集群显示度,拼“眼光”更拼“耐力”

       去年一年产业硕果累累,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规上营收总规模(去重)预计可超1.75万亿元,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增长至7个,产业向“新”而兴、迎“风”而长。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把产业作为城市“家底”的无锡如何进一步放大集群显示度?左保春委员认为,要梯度培育集群,提升集群能级,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他表示,产业发展拼“眼光”更拼“耐力”,持续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地标及优势产业,加快做大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特色园区打造、优质企业培育、重大项目推进是重要“抓手”。

       在优势领域中,持续锻造长板。这种“生长力”尤其在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等无锡传统产业上频频出现。“传统产业具有更多的产业母基特征,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薄可晨代表说,华光汽车部件集团不光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更参与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制造分工中。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值得关注,呼吁各行各业进一步开放产业链与供应链,增强产业跨域融合,尤其要增强与未来产业互动能力,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竞逐产业新赛道,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

       眼下,全国多地均已提出发展未来产业,新一轮竞赛已然开启。无锡去年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初成规模,全年营收规模超1000亿元。细读政府工作报告,在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的目标下,“完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错位协同发展体系”的表述意蕴深邃。

      去年底,由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承办的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吸引全国专家大咖来锡共研未来,总计超113亿元的22个重大项目落地无锡。“未来产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形成持续的产业推动力,需要更高水平创新资源的支撑。”何聿代表认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不仅包括甄选技术路线、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也包括打造产业配套体系、优化市场体系。举办品牌盛会之外,还需要持续关注创新环境的打造,诸如开展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建设新兴机构、合作载体;完善未来产业各类专项政策等等。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徐鸿毅委员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机器人训练成具有语言、思考、行为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并在制造、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等领域的落地应用。要就此加快“无锡具身智能应用大模型大数据研发平台”建设,促使工业和服务领域各类专用模型开发企业群加快集聚,迅速孵化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以区域工业AI开发与应用的新业态。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助力产业迈向高端

       无锡经济逐强的这些年,也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奋斗历程,目前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在部署今年工作时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出要“更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无锡市搭建的多个协同创新平台,连接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莫若理委员说,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无锡企业更应当敢于创新出奇效。

       “企业既是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出题人’,也是主要‘答题人。”在无锡,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去年,无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省第二。祥生医疗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锻炼出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产研复合型人才,加快产业化成果落地,充分验证了创新驱动的有效性。莫若理认为,要以自主研发创新为基调,充分发挥高校和院所知识溢出效应。同时,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更多对接平台,梳理一批联合攻关项目。

热点聚焦

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主义者”

       去年,无锡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的做法入选工信部首批市级地方政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两会期间,聚焦“数实融合”这一话题,如何以数字变量撬动经济增量成为热议的焦点。

       “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无锡产业数字化进程增添了新动能。”秦晓华委员表示,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能够对制造业的创新体系、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体系机制等进行高效重构。“尤其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质效,为企业赢得增长空间。”张丽平委员认为,如在无锡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领域,一棉、恒田、红豆等纷纷通过数智赋能完成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目前,无锡开始实施新一轮产业“智改数转网联”。秦晓华委员建议,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点面结合推动“智造”全覆盖;深入推进产业“链式”转型,实现链主企业或平台企业引领下的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推进服务体系,加速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强化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建设,做优供需对接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流程服务机制。

       万华机械自2014年起,推动产线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目前万华最新改造的产线可实现每亩4000万元的产值。“中小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魏仁委员提醒,加大对产线数字化转型投入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产品的创新投入,以企业发展的整体思维平衡好两者间的关系,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主义者”。

锡报微评

让“场景”变“前景”,激活产业澎湃活力

       场景创新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在特定条件或环境下具体应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将“先研发后转化”的传统历时性创新转向“技术研发与商业转化同时发生”的共时性创新,是牵引未来技术加快突破和转化的重要举措之一。继合肥、北京等地推进场景工作后,无锡也将其作为拉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

       无人小巴在路上飞驰、人形机器人入场“打工”、垂直起降无人机载着游客从天空掠过……打造应用场景,无锡并非毫无基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强势崛起,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催生场景试验的需求。

       尽管已有一些场景生态打造成果,但要能让场景发挥更大转化效益需多方参与。推动场景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合作”,形成创新合力,需要城市一体布局、持续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超级场景”和可体验推广的“身边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几天前,无锡举办了一场场景创新大会,发布场景能力和场景机会两项“清单”,展现推动“全域场景”的决心。

       场景创新是多途径、多目的的。场景不光可以作为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市场化应用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城市产业生态打造的重要一项,在产业招商中发挥关键作用。

       要想让“场景”变成发展“前景”,还需在实践中对场景开放机制、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机制等细节处作打磨。如eVTOL空中观光、无人小巴等场景创新项目落地过程中,既面临着技术产品本身的制约,也面临着诸如空域管理、低空飞行运营资格限制、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等相关制度的限制,需要政府在早期的场景验证与试验中供给更多的创新制度,为场景落地与新兴产业培育做好保障。

观点速递

特色园区建设,强化“一盘棋”思维

       近年来,无锡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建设各类特色园区达213个,呈现多点竞发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园区布局同质化不少、产业主导性不强、运营专业度不高、配套软硬件不齐等问题依然明显。”顾煜理委员建议各地区强化产业发展“一盘棋”思维,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做好特色产业园区规划,避免地区之间同质化布局、地区内部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坚持政策引导,引导各类发展要素协同向特色园区集聚,确保把最优质资源匹配给最优秀园区。“可探索成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服务专班,统筹推进、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

职教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同频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韩宁委员表示,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市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动态,做好传统专业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素质能力契合产业升级的需求。”她建议政行企校要合力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作用;行业协会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人才、技术需求清单与技术规范;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建课程以及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

来源:无锡日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无锡市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