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四次专题
 
|
家门口的养老,还有哪些美好新期盼[]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为老服务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回望过去的一年,无锡以家庭为原点,以“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为抓手,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优化提升养老服务,将敬老爱老之心化为一项项实事:新建改造区域性助餐中心和社区(村)助餐服务设施,提升改建镇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出台《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新的一年,锡城“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还能在哪些方面发力?一些代表委员在会场讨论中,在建议、提案中,都关注了老人们对家门口服务的新期盼,他们也提出一些好的想法来推动无锡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美好。

惠老助餐,兜底保障与品质提升并进

       “惠老助餐服务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点位分布不均衡、菜品选择不丰富、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徐新宇委员表示。为此,今年两会她带来《关于优化惠老助餐服务的有关建议》,围绕织密助餐服务网络、拓展助餐服务模式、提升助餐服务品质和保障助餐服务运营提出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新建、提升社区(村)助餐点50个。这些助餐点建成后,不仅要考虑到堂食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考虑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有配送需求。”徐新宇委员认为,可以发动银发志愿者、外卖员、快递员等多方参与,形成“十分钟助餐配送响应服务网络”。

       她还表示,在兜底保障的前提下,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去年滨湖区北桥社区新建的梧桐里幸福餐厅,不仅有长者助餐,还辐射周边全年龄段人群,自选菜品丰富,其他有条件的惠老餐厅可以借鉴推广这种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拓展用餐人群。”

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和人才建设是关键

       无锡约有98%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朱成平代表认为,要想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人才建设是关键。

       “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其中部分需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比如医疗需求。”朱成平代表提出,可以鼓励养老机构将专业化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补充。

       人才建设方面,朱成平代表认为,目前我市推行的“养老顾问”服务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但仅依靠养老顾问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可以招募辖区内合适的待业群体加入为老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建立发展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公益组织、活力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并通过储蓄积分兑换服务的方式让志愿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银发经济,多元业态发展激发市场潜力

       无锡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汤沸委员认为,要积极培育高品质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养老产业,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汤沸委员表示,银发经济不仅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还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过去,消费群体主要为孩子及中青年人,老年群体普遍消费力不足导致其需求受到忽视。随着‘60后’等‘新老年群体’的不断壮大,其消费能力和消费品位都大幅上升,老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可引导相关企业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聚焦新时期老年用品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徐新宇委员表示,近年来旅游市场成为银发经济的亮点,不少旅行社推出老年人定制旅游线路,市场反响很好。无锡可以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广怀旧游、乡村田园游、康养旅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着力增加优质老年旅游产品的服务供给。

热点聚焦

因地制宜打开运动新空间

       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是两会会场中引发不少代表和委员共鸣的热议话题。如何让人们更好地在城市中“动起来”?代表、委员们从多个维度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陈静霞委员提出,推动无锡体育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需要大量与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体育设施。当务之急,既要建好奥体中心,让无锡可以承接更多的一流赛事;又要尽快将体育中心改造成竞技比赛和群众健身相融合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及能承接国际国内足球赛事的标准化足球场地、室外三人篮球比赛场地等。在城市更新中,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建设篮球公园、笼式足球场等,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带动体育消费。

       目前大型体育设施正在完善,但从全民健身的角度讲,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老旧小区因体育设施供给不足,时常产生矛盾。周燕代表建议,规划建设更多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探索租赁、置换、改造等方式,让主城区里的高架空间、屋顶、厂房、仓库、停车场、商场等“城市边角料”成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空间新资源”。

       桥梁多是我市重要的城市特点。2022年起,由城管部门牵头,我市全面启动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35座桥下空间高品质利用提升,大部分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杨晓君代表建议,全市各地应汇集多方力量,进一步对桥下空间进行梳理,“一桥一策”按需改造,共同持续将城市原本的“灰空间”改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力空间,增加更多体育锻炼设施,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让群众用得上、用得好,在家门口实现“健身自由”。

       蔡靓羽委员提出,现有体育场馆要创新运营,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场馆运营,提升场馆的运行效能。此外,要进一步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满足市民不同时间段的体育需求。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

锡报微评

“心之所向”就是“行之所往”

       市民的殷切期盼,就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无锡聚焦“民生七有”各项工作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需要以市民需求为根本导向,精准对接市民所忧所盼,锻长板、补短板,全面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精准对接市民所忧所盼,就要俯下身来倾听民声。目前,我市畅通民声沟通渠道,方便人们反映诉求,一批民生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事实上,随着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多元化,需要解决和处理的民生问题也在增多,一些“关键小事”尤其需要相关部门多上心。比如,小区距离公交站点较远、小区休闲广场健身器材损坏后没有得到修缮、社区缺少婴幼儿托育园等,看似事小,却都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处理好“小事”解民忧也暖民心,相关部门要畅通、细化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尽可能将触角延伸到基层。健全基层网格员走访制度,推动网格员下沉到楼栋开展民情收集工作,助力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数字网格”也有助于高效解决民生难题,可将线上反馈平台的接收主体细化到街道、社区,由社区网格员线上接收、线下反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民生问题及时解决。市民的一个个愿望里,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级各部门要将市民的“心之所向”作为民生工作的“行之所往”,把市民身边的大事小事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观点速递

打通转诊渠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是分级诊疗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素,也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环节。陆芳代表认为,实施分级诊疗能够最大程度做到共享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非公医疗作为公立医疗的有效补充,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有资质的非公医疗机构应积极融入分级诊疗体系。陆芳代表建议,进一步打通基层医疗与三甲医院之间的转诊渠道,简化流程,按照病种和危重程度进行分级诊疗,形成“小病在基层、重病到三甲、康复再回基层”的闭环治疗,改变三甲医院床位紧张、基层医院床位空置的现象。此外,应加大对非公医疗和基层医疗机构评估的考核力度,通过在基层和非公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学科共建、设立名医工作室、共建病区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让群众看病简便快捷,享受到家门口的就医实惠。

加快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影响力

       目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滨湖分校和无锡市第一中学太湖新城分校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江苏省天一中学新吴分校项目已奠基,无锡市第一中学梁溪分校建设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李青委员认为,优质高中建设分校,既是为了满足市民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为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优质高中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师资优势、学科优势、教育教学优势,扩大无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惠及更多百姓。事实上,优质高中分校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办分校的学校主动思考、积极筹建,更体现了无锡教育系统盘活、统筹高中教育资源的一体化思考与实践。期待通过学校自我培养、校际联动支援、区域携手共建等方式,优质高中分校能够建得好、办得优。

安全生产“一件事”全链条

       “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化安全整治’中提到,抓实‘两张清单’平台建设应用,抓好‘厂中厂’、消防、电动自行车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胡才鸿委员对此深有感触,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在他看来,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主体对于安全生产,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又要以数字平台、智慧手段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手摸“底数”,一肩扛责任。胡才鸿委员认为,建好用好“两张清单”平台,要坚持细之又细“过筛子”,动态完善风险隐患底数清单、安全监管责任清单,持续“小切口、抓关键”,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强化监测预警,做好一键警报广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装置安装,全面提高安全预警防范能力。

       眼下,我市推动“厂中厂”安装一键警报广播2.9万余套,重点部位加密安装视频监控设备4.3万余个,配备“火灾逃生四件套”7.1万余套,全面落实“红黄蓝”赋色分级管理;对于群众身边的安全,完成增设居民住宅小区充电设施12.3万余个、阻车系统2.7万余套,初步建成高层建筑消防专项排查“一张图”。

来源:无锡日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无锡市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